当前位置:主页 > 耀世娱乐资讯 > 行业资讯 >
潮评丨“是否报考新闻系”之争不能只是一场口水战
时间:2024-02-07 10:40 点击次数:120

  近日,“考研名师”张雪峰和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强围绕“学新闻是否有前景”的争论引起热议。6月18日晚间,又一“网红教授”、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通过微信公众号和个人微博发言“参战”。

  早前,张雪峰在回应考生家长提问时表示:“理科590报新闻?你会崩溃的。”“别报新闻,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。”“如果我是家长,孩子非要报新闻学,我一定会把他打晕,然后给他报个别的。”6月15日,张小强批张雪峰“害人不浅,误导公众”。张小强又提到,“张雪峰自己吃着传播的饭,却在砸着传播的锅,何其荒谬!”邹振东则表示,“首先我不建议把谁打晕,因为打晕了,那就真的不清醒了。”他还认为,可以关切张雪峰的质疑,但不必害怕他的破坏力。值得反思张雪峰提出的问题,却不要轻信他的结论。

  张雪峰和新闻系教授,关于“是否报考新闻系”之争,已经延宕数日,到底该怎么看?先说结论:这是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争论。但其不能只沦为一场口水战,还应该有更多有价值的探讨与思考。

  张雪峰是站在世俗且更务实的角度,判断标准是赚不赚钱、就业好不好,发展前景怎么样,而两位新闻系教授,则是站在专业角度,更看重新闻专业的业务、价值和理想,怀揣的是对这个行业滚烫的热血和炽热的爱。单看逻辑以及相关依据,他们都能自圆其说,各自都有道理。不过,应该看到的是,张雪峰的现实与犀利、新闻教授们的气愤和无奈,他们之间的争论,也暴露一些客观事实,指向一些现实存在的“真问题”。

  一则,“新闻无学”的论调已流传多年,和其他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相比,新闻学门槛以及专业优势确实不明显,现实中大多学这个专业的人,都没有从事这个行业。别说今天,多年前,新闻学专业,就是就业“老大难”,多次遭红牌预警。

  二则,新闻业确实“今时不同往日”。曾几何时,无论是新闻专业还是新闻行业,何等荣光,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,有朋友回忆,20年前,名校的新闻专业,不乏各地高考的状元、榜眼和探花报考,那时的新闻媒体,也是齐聚各路大神,风光无限。但随着信息发展和技术迭代,我们进入了一个“人人都是媒体”的流量时代,新闻媒体走下神坛,新闻行业日渐式微,即使转型新媒体,也不复见当年风采。

  三则,目前高校的新闻人才培养,和行业要求、社会需求之间,仍有一定“断裂”和“脱节”,就连邹振东教授自己都说,新闻传播学界脱离实际、脱离业界的现象,理应警惕。人人皆媒体的时代,其实是给新闻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,这个时代,并非不需要新闻人才,而是需要更好专业能力更强的新闻人才。很多高校培养的新闻人才“不达标”“不合格”,也是当前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市场上不受青睐的重要原因。

  搞清楚这些,就不难理解张雪峰为什么会那么说,也能明白新闻教授们真正气愤和无奈的东西是什么。

  不过,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,新闻教授们的“执着与坚守”意义在哪里,他们又在“坚守”些什么?答案是,社会无论如何发展变迁,都需要真正的新闻学、新闻专业主义,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,往往起着“四两拨千斤”的作用。其之于公众认知、全民素养和社会文明,都有着积极意义。当今时代,尤其如此。

  与其争执“是否报考新闻系”,不如好好想想,现在的新闻学,如何才能匹配得上这个时代?压力除了给到新闻学界,新闻业界也该洗洗澡、红红脸、出出汗。尤其是当下,“新黄色新闻”喧嚣尘上,严肃新闻相对缺失,深度思考相对稀缺,转载复制盛行,反转新闻频发,媒体行业甚至还陷入一定信任危机,更当知耻而后勇,寻求蜕变甚至涅槃重生,给社会打个样。

  最后,说回学生要不要报新闻系的问题,如果真的热爱,那就“任他东南西北风,我自岿然不动”,心有多大,舞台就有多大,你尊重专业,专业也会尊重你。在这个充满奇迹的时代,学新闻,也未尝不能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”。

Copyright © 2028 耀世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